第十三章 抓捕(第1/2 页)
在1908年的时候,宁沪铁路就已建成通车。
在不知道情报泄露的情况下,日潜伏小组大概率会乘火车进入金陵。
但宋应阁还是低估了日谍的谨慎。
他带人在下关火车站蹲守了三天,严查了每一位从沪市过来的乘客,可连日谍的影子都没抓到。
如此基本可以确定,日潜伏小组已经通过别的方式进入了金陵城。
想在近百万人口的金陵城中找到一个潜伏小组,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,尤其在没有更多线索的情况下,说句大海捞针并不为过。
这种时候,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了。
日谍刚进入金陵城,只能选择旅馆暂时落脚。
虽是同一个潜伏小组,但肯定不会一起行动,这样目标太大,容易引起注意。
所以宋应阁的目标很明确。
寻找旅馆中这两日刚入住、单身的、外地来的人。
这年代还没有普通话,是不是外地人,一张嘴就能听出来。
宋应阁带着情报组的人,又排查了三天,倒是有几个嫌疑人,可最后都证明并非日谍。
但宋应阁并不气馁,抓间谍哪有一抓一个准的。
日谍没在旅馆落脚,这就表明了城内必定有人接应,提前给他们安排好了落脚点。
并且落脚点不会太多,最多两处,多了不可控的风险会变大。
等过一段时间后,日谍才会分散开来,各自潜伏,彼此之间也不再横向联系。
如果真到了这一阶段,那抓捕难度将大大提高。
所以必须赶在日谍还没潜伏下来的时候,把他们挖出来。
这样一来,只靠情报四组的这几个人,肯定是不够的。
只能呼叫外援。
外援不是别人,正是金陵的警察。
现任的首都警察厅厅长陈卓也是他们特务处的人。
所以对于警察,特务处经常呼之则来挥之则去。
这时期的金陵有八个警察局,六十四个分驻所。
分驻所下面又有派出所和警管区。
全市警察加在一起有六千余人。
对于排查来说,人多力量就大。
宋应阁将情况上报给了魏斯,由魏斯与警察局交涉。
警察局很快就同意协助调查。
宋应阁要求派出所摸排各辖区内,是否有近期家中来客人的住户,又或长期闲置的民宅忽然有人入住的情况,发现后立刻上报。
第二日,排查情况就出来了。
符合这两种情况的,足足有一千多户。
这一千多户肯定不能全部排查,时间来不及。
于是宋应阁又设置了两个条件筛选。
一是住户非南京本地人的。
二是民宅空置在半年以上的。
如此一来,符合条件的只有三百多户。
宋应阁将八名组员分为四队带着各派出所的巡警去挨门挨户的核查,自己则自成一队。
摊下来每一队负责六十多户,两天就能排查完。
第一日排查完,并没有可疑人员。
次日,宋应阁在玉带桥附近排查时,见负责带路的巡警张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,便开口道:“有什么说便是,我有这么可怕吗?”
“长官,有一户人家我没上报,但如今想起来,又觉得很奇怪。”张柯磕磕绊绊道。
“怎么个奇怪法,说来听听。”宋应阁来了兴趣。
“那一户只有一个男人住,叫周顺,在报社上班。
前几天他老婆过来了,我还见过一面,长的很漂亮,所以我印象比较深刻。
我前天晚上去他家排查的时候,却被告知他老婆已经回乡下去了。
可我昨天却在大同旅社,又见到了他老婆。
您说这件事,奇不奇怪?”张柯道。
“万一是他老婆出轨了呢?”宋应阁调侃道。
张柯认真思索了一番,“还真有这种可能,那男的可长得其貌不扬。”
“男的住在这里多久了?”宋应阁问。
“有两个多月了,平时挺和善的,没见他和谁红过脸。”张柯道。
“带我去他家看看。”宋应阁道。
周顺家离得不远,过了玉带桥就到了,他住的是一间合租房,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共用的,倒是符合他的收入水平。
门是锁住的,周顺应该是去上班了。
张柯去找房东拿了备用钥匙,正要开门的时候,却被宋应阁拦了下来。
宋应阁伸出手,在门框上,拿下来了一根头发丝。
“这么古老的手段,我奶奶都会。”宋应阁心道。
至此,基本可以确定周顺是潜伏人员了。
只是具体属于哪一方,还不确定。
宋应阁让张柯留在门口,独自走进房间查看。
这样一来,如果